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区域规划
 号: 752950906/201709-36247  信息分类: 区域规划
 内容分类: 综合政务  发文日期: 2017-08-22
发布机构: 砀山县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17-08-22
 生效日期:  废止时间:
号:  词:
称: 砀山县五大发展行动计划

砀山县五大发展行动计划

发布日期2017-08-22    字体:[] [] []    保护视力色: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更加坚定自觉地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切实把发展着力点转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上来,奋力谱写建设创新型“五个砀山”新篇章,根据中央和省市精神及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结合砀山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创新兴县、富民安县”四大战略,强力推进“首位产业升级、城镇建设提升、数字果园创新、现代服务业培育”四大工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奋力开创砀山加速发展、跨越崛起新局面,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主要目标。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打造创新型“五个砀山”。

——坚持创新转型,助推产业升级,打造实力砀山。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长9%;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2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50:30。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引进县外资金、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城乡居民收入七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

——坚持协调并进,加快城乡统筹,打造宜居砀山。利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老城棚户区改造,提升城市功能,创优人居环境。按照“产城一体”发展模式,统筹推进“四区”联动建设,主城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42万人,城镇化率达50%。城镇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90%。全力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改善城乡水环境质量。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引导小城镇合理适度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80%的中心村达到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要求。

——坚持绿色增长,聚焦资源优势,打造生态砀山。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树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打造黄淮海地区坚固生态屏障。保持森林总量,调优林种结构,构建四季常年有绿的生态体系,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2%左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村庄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争创国家级森林城市、国家级生态县,加快黄河故道保护利用与综合开发。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空气质量达到省控目标。

——坚持开放融合,拓展发展空间,打造活力砀山。围绕区位、交通和生态资源优势,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构筑皖北开放发展新高地,努力将砀山打造成为“三中心、四基地”(三中心:即四省七县(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综合交通中心和全国果蔬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四基地:即亚太及周边地区知名果蔬生产加工基地、全国知名电商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全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基地和国内外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

——坚持共享和谐,保障民计民生,打造幸福砀山。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科技、教育、体育、文化、卫生计生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持续扩大就业创业。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防控体系,降低重特大社会公共安全生产事故数量,交通事故、火灾数量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不发生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争创全国平安县。城乡文明程度和群众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

二、实施创新发展行动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抓好“三去一降一补”,深入实施“调转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以持续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调结构推进去产能,对连年亏损企业、高耗能高污染、产能效率低下等勉强生存企业进行摸底,通过提升、改造、重组、退出等处置方式,重新焕发行业发展活力。围绕防风险推进去杠杆,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到镇级设立金融网点,金融村级服务做到全覆盖,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直接融资力度,通过发行政府债券、企业股权、股票融资,企业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围绕提效益推进降成本,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人工、税负、社保、财务、电力、物流等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围绕增后劲推进补短板,着力补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薄弱环节,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显著增强。

做大做强首位产业。以打造全国果蔬食品加工第一强县为目标,重点发展果醋、果酒、果胶、果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形成集聚集群发展态势。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树立品牌意识,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提升首位产业综合竞争力。在招商和项目申报中,鼓励技术装备先进、综合实力强的新兴产业企业落地发展,禁止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落地建设,推动首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20 年,将砀山打造成为亚太及周边地区知名果蔬生产加工基地,形成年产值达250亿元的产业集群。

专栏1  首位产业升级工程

坚持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路子,加快产业升级;依托丰富绿色果蔬资源,以绿色食品为方向,大力发展果胶、果酒、果粉、果醋、梨膏、果蔬保健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养生饮料等,打造全国最甜砀山酥梨果蔬食品加工产业园;支持海升、科技、汇源等做大做强;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依托全球第二大果酒生产商南非迪斯特公司,强力推进年产15万吨发酵型果酒项目建设,争取该公司亚太地区果酒研发基地设在砀山,打造集种植、加工和旅游为一体,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果酒庄园。支持药用梨膏、水果酵素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县经济开发区打造果蔬食品生物科技产业基地。加强与中国农科院、江南大学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千人计划,成立(砀山)果蔬食品产业研究院,重点开发果品医药、休闲保健、美容养颜等水果保健产品,真正把水果“吃干榨净”。加大对现有企业的帮扶支持力度,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以建设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为统领,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九大行动计划,加快两大核心区建设,构建“21218”产业格局,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数字果园”创新工程,做优砀山水果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水果品牌建设和砀山酥梨原产地保护,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促进农业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三权分置”多种实践形式,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强化社会化服务,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结合我县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突出林下经济产业优势及产业特色,根据不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0.3万亩、林下蔬果种植0.7万亩、林下养殖0.5万亩,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林下经济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发展区;与林下种养、林下无公害产品消费结合起来,建立生态庄园、创建“森林旅游人家”森林休闲娱乐和林下垂钓等项目,培育森林生态旅游品牌。

专栏2  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推进工程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农业现代化“四个具体目标”,坚持“六个三”基本原则,以“六大工程”为具体抓手,加速创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着力打造砀山现代农业升级版。倾力支持砀山县黄河故道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及薛楼板材加工园区两个核心区建设,探索以农业现代化支撑新型城镇化,以农村改革发展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新路径,实现农业“接二连三”,促进产业融合;农村“退二进三”,守护蓝天碧水,建设美丽家园;农民“进二进三”,人口有序流动,城乡一体发展,打造“两区”建设升级版。

专栏3  “数字果园”工程

重点围绕黄河故道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特色农业、绿色农业为发展方向,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实施“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把“物联网、互联网”注入水果产业,着力增强果园数字管理、质量安全追溯和信息化服务等功能,引领水果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实施品牌引领战略,着力提升砀山酥梨等特色水果品牌,强化砀山酥梨地理标志商标保护与利用,重点打造砀山酥梨“年份梨”; 加强原产地保护认证,打造砀山黄桃罐头等知名品牌。通过项目争取、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数字果园管理系统应用示范,打造集“标准化生产种植、农业技术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物联网应用、农业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互联网+农业”示范区。强化现代农业高技能人才支撑,加强技术培训。完善扶持、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数字果园”等现代农业领域集聚。

培育壮大电商物流产业。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依托电子商务产业园与高速出口物流园的建设,打造电商物流基地。推进对外开放战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电商物流企业进驻。鼓励引导现有电商物流企业实施升级改造,完善配套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加大电商产业与首位产业、现代农业、物流业、精准扶贫等有效对接,持续扩大群众就业创业,增加群众收入。加大财政投入。设立县电商物流发展引导资金,对电商物流企业根据当年销售规模、实缴税费给予相应的奖励。

专栏4  电商物流基地建设工程

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2020年底前,建成一个集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农特产展销中心、特色馆运营中心、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中心、电子商务企业孵化园、物流分拣中心于一体,产值超50亿元的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电子商务基地。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进京东、苏宁易购、淘宝、1号店、邮乐农品、新网工程等砀山馆项目建设。

支持传统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支持本地生产型企业和百货商场、连锁超市、专业市场等传统流通企业广泛应用电子商务,促进升级转型。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与电商物流基地建设形成互动。到2020年建成不少于400家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完成砀山县农产品追溯体系管理平台建设,实现至少800家合作社物联网资源整合。

加快推进高速出口物流园、壹度商贸仓储物流园等一批重大物流工程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物流信息平台、仓储服务、第三方物流等,构筑现代综合物流体系。

制定物流业发展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壮大德邦物流、百世快运、申通快递、中通快递、卡行天下等物流企业等物流中心。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规划引领、政府推动、园区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积极争创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强力推进砀山县果蔬食品生物科技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果蔬集聚发展基地。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立足县情,持续推进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创建工作,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力争2家进入省试点。

专栏5  战略性新兴产业工程

按照“跟踪龙头企业、引进关联项目、建设产业基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新能源、机械电子、节能环保、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力争建成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50亿元以上。结合光伏扶贫、新能源企业和光大集团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园项目,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生物发电、垃圾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围绕兴华电缆、红旗电缆、万佳电子、耐得电气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机械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科学编制砀山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在全省率先建成小型客机与直升机为一体的综合性通用机场,打造集航空人才培训、应急救援管理、通航物流、通航旅游、农林作业、航空小镇等为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和总部经济。到2020年,将砀山打造成为全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基地。

做强做优生态旅游业。出台实施砀山全域旅游规划和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总体规划,挖掘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百万亩连片果园和百里黄河故道为依托,以梨文化、生态旅游为主线,唱响“世界梨都”“酥梨之乡”金字招牌,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引水工程,加快实施黄河故道保护利用与综合开发,强力推进黄河故道旅游示范区建设,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和战略企业,重点建设休闲度假、养老养生、影视文化、房车露营等基地和国际马术比赛、梨园马拉松、自行车骑行等体育赛事举办地,将黄河故道打造成为集生态湿地文化、航空小镇、古黄河遗址地质公园、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特色美丽乡村、梨花观赏、酥梨采摘、休闲旅游度假等为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扩大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合作,积极融入皖北旅游、中原旅游精品线路,不断扩大砀山旅游外向度。力争到2020年,全县年接待游客5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亿元,培育A级以上旅游景区6家、创建省级以上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安徽优秀旅游乡镇5个、安徽旅游名村6个,将砀山打造成为国内外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

专栏6  旅游强县“五个一批”建设工程

依托百华里黄河故道和百万亩连片果园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发展丰富多彩的乡村休闲旅游。

精品景区。重点推进梨树王4A景区、汉源梨文化主题公园、天鹅洲4A景区、古黄河地质公园、林屯水库旅游区、生态湿地保护区、文家河旅游游览区、圣德书院等旅游重大项目建设。

精品线路。重点打造3条骑行游线路(砀城沿310国道--天鹅洲景区--文家河观光带--葛花滩--梨树王景区--鳌头观海景区--瑶池烟霞--圣德书院--砀城、砀丰路--千亩银杏园--十里画廊--果园场--生态葡萄园--马家鱼馆--砀城、砀单路--湿地保护区--突山风景区--官庄镇--回民许庄)、2条自驾游线路(砀城--天鹅洲景区--文家河观光带--崔庄美好乡村示范点--乾隆御植园--鑫源生态园---文唐路---310国道--天鹅洲景区、101省道--天鹅洲景区--文唐路--鑫源生态园--乾隆御植园--园艺场)、2条马术线路(圣德书院--林屯水库--果园场黄河大桥、唐寨与丰县交汇处砀丰路黄河大桥东折返跑)、1条马拉松线路(梨树王景区--鳌头观海--黄河故道--圣德书院)

新兴业态。重点开发特色小镇(互联网创客小镇、航空小镇、伊斯兰风情小镇、崔庄农家乐美食小镇、电商小镇、酥梨小镇);生态旅游(黄河故道旅游观光带、文家河旅游游览区、湿地保护区、鳌头观海旅游景区、林屯水上乐园、软土马拉松比赛、FEI初级耐力赛达标马术比赛)。

旅游商品。重点发展砀山酥梨、黄桃罐头、梨汁、梨膏、梨木工艺品、桃木雕刻、剪纸、蜡染、梨花茶、芝麻油、桶子鸡、桑叶茶等特色旅游商品。

领军企业。重点培育砀山县梨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砀山县梨花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砀山县翔鹤游园文化管理有限公司、安徽省盛世梨都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砀山县华海观光果园管理有限公司、安徽梨树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旅游创建龙头企业,打造旅游精品名牌,打造“果海绿洲、世界梨都”旅游品牌。

全面推进园区转型升级。按照“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产城一体”发展模式,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整体配套功能,整合盘活用好存量资源,严把准入门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快推进“僵尸企业”清理,淘汰落后低效产能,为新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加大园区统筹协调力度,激励支持各园区依托优势,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提升园区整体承载能力。目前已完成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初步同意砀山开发区纳入国家《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并将开发区打造成为以首位产业为主,机械电子、新能源产业为辅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推进与发达地区结对共建,创新合作模式,积极推进常州产业园建设,将高铁新区打造成为综合性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将薛楼板材加工园打造成为中部地区板材加工产业基地和木材物流交易中心,建成区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重点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需求,大力培育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新建一批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取保有量达到6个。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力争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均超过10家。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80%以上建有研发机构。鼓励企业间建立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合作机制和产业创新联盟。探索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关联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深度参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联盟。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来砀山设立研发机构,共建一批研发平台,推进砀山县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建立符合自身产业特点的合作关系,强化产学研用对接。增强科技创新供给和成果转化能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推进股权激励和分红试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以不低于70%比例奖励给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推进创客园和电商产业园建设,争创双创示范基地。完善创业辅导、政策服务、孵化培育、创业融资、知识产权质押等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

专栏7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围绕以科技食品、熙可食品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以海升果胶、宇宁生物为代表的果胶生物技术,以兴华电缆、红旗电缆为代表的先进工业制造,以万佳电子为代表的电子技术等我县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创新链,鼓励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特色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等新型产学研用实体和中试基地,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转化应用。

专栏8  质量强县提升和质量品牌升级工程

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为指导思想,通过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努力实现砀山制造业产品质量大幅提升,形成一大批质量管理优秀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砀山制造”整体形象,使砀山制造业步入质量好、信誉高、能耗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核心竞争力步入全市先进行列。到2020年,建成区域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安徽名牌产品达到12个以上,宿州名牌产品达到33个以上,“宿州市政府质量奖”企业达到1-2家,中国驰名商标达到2件,安徽省著名商标达到34件,宿州市知名商标达到20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5件,五年累计取得专利授权量达到200件。

专栏9  金融服务创新推进工程

引导银行业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将更多的信贷资源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按照“三个不低于”的标准支持中小微企业,加大对“三农”和扶贫贷款的扶持力度。建立政企银担联动机制,力争2020年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达到3亿元,新型政银担“4321”在保余额15亿元,担保放大倍数达到5倍以上。积极对接市产业发展基金、设立企业发展基金,引进和鼓励社会股权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对接本地企业,利用证监会对国家贫困县企业“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的政策,争取2-3家企业沪深交易所上市,5-8家创新性企业在新三板挂牌,15-20家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针对县域内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量身打造综合性融资方案,对于创业起步阶段的企业,设立创业投资资金、产业投资资金、风险投资资金,满足企业前期投入资金需求。推动各类金融资源更多向创新企业起步成长的前端延伸、向最具创新活力的中小微企业倾斜,使金融资本更好地服务创新成果转化全过程,企业生命全周期、产业形成全链条。

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积极探索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分配激励、服务保障、编制管理等重点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高层次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建立高层次人才需求信息库、精准引才目标库。加快引才“绿色通道”建设,进一步提高引才引智政策标准,采取柔性引进、项目引进、专项资助引进等方式,造就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创新型企业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妥善解决高层次人才医疗、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问题。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学校、医院可特设岗位,引进顶尖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探索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或项目工资等分配方式。激发企业家精神,鼓励支持一批创新型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健全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制度,推动“民工大县”向“技工大县”转变。

专栏10  创新人才和企业家培育集聚工程

大力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加快创新人才培育集聚。到2020年,全县建成4个人才小高地,引进2个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引进和培育2名技术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显著的领军人才,2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吸引带动200名各类优秀人才创新创业。

加强优秀企业家队伍建设。分类制定“领军型企业家”、“成长型知名企业家”和“创新型企业家”等专项培养计划,实施企业后备人才队伍和新生代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加强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鼓励企业自主培养和外聘优秀职业经理人。到2020年,在重点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养造就6名领军型企业家、20名成长型知名企业家及20名创业型企业家。

三、实施协调发展行动

坚持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刻把握“一尊重、五统筹”基本要求,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发展要素平等转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提升主城功能。全方位开展城市设计,科学谋划我县未来城市“成长坐标”,调整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提升规划水平,推动“多规合一”。围绕中心城区外圆内方古城改造,用好用活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强势推进征迁拆违,大力实施“555”工程,持续开展“三治三增三提升”,加速建成一批新地标、新商圈、新街区、新社区,利用三年时间,彻底改造老城区,再造一个新砀城。强力推动老城区、政务新区、开发区、高铁新区“四区”联动建设,突出抓好城市硬化、绿化、亮化、水、电、气、暖等市政公用设施和医院、学校、商业服务网点、体育健身、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做大城市体量,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结合全省县城规划建设管理“六项行动”,构建数字化、规范化、精细化“大城管”格局。深入开展“16城同创”,持续推进城区网格化治脏治乱治违和“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常态化开展,全面改善城乡环境。坚持办好“百姓大舞台、文明树起来”活动,不断提升市民整体素质。

专栏11  城镇建设攻坚工程

立足砀山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以“老城突破、新区提升”为抓手,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力求新突破,努力把砀山打造成为四省七县区域性中心城市。强力推进老城区改造步伐,在完善老城区公共基础设施的同时,结合棚户区、城中村、旧住宅小区、旧商业中心和地下老旧管网改造等,有针对性地编排老城区改造项目。按照“产城一体”发展模式,强力推进老城区、政务新区、开发区、高铁新区“四区”联动建设。突出抓好公共交通、城市路网、医院、中小学校、商业服务网点、体育健身、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2020年,力争砀城主城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强力推进道北路(老310国道)建设,完成237国道、砀夏路升级改造,建成砀城大外环,打通断头路、瓶颈路。积极协调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形成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立体化交通体系。

专栏12  主城区改造提升工程

实施《砀山县城总体规划(2010-2030)》,围绕中心城区天圆地方古城改造工程,改善城区居住环境,提升城区承载功能。启动并实施三年(2016-2018)棚户区改造计划,重点实施“规划覆盖工程、片区改造工程、品位提升工程、道路交通工程、基础设施工程、景观绿化工程、民生保障工程、城市管理提升工程”八大工程。强力推进片区改造工程,整体规划设计推进老城东北角片区、西南角片区、西北角片区、环城河东南角片区、老汽车站片区、陇海铁路沿线片区等大片区拆迁改造,成规模开发建设,彻底改变城市面貌。实施雨污水管网工程,完善排水管网,新建一座日供水能力7.5万吨的净水厂,利用中水补充利民河水源。强力推进主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完善建设环城河公园、翡翠公园等;建设泰山公园、果林公园、环城河景观带、利民河绿廊、东湖公园、北郊森林公园等工程。2020年,主城区绿化率达到45%,积极争创国家园林县城。

布局特色小镇。坚持“突出特色、挖掘内涵、合理布局、错位发展”理念,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体系。强力推进李庄镇“镇当县建”新模式,形成与主城区互补互促新格局。注重集约开发和生态保护,在全面完成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任务基础上,引导其他小城镇合理适度发展,提升城镇规模和功能。积极申报创建唐寨“美梨小镇?百岁果园”、良梨“酥梨文化小镇”、薛楼“神湖林产小镇”,推进玄庙镇与果园场合作共建,促进航空小镇建设、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等重大工程有序推进。

建设美丽乡村。按照“积极改造空心村、适当合并自然村、有效保护特色村”发展思路,科学编制完善全县中心村布点和建设规划,分类分层次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实现。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突出一村一品,努力实现村村有产业、业业有特色、农民快增收的目标

专栏13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按照“积极改造空心村,适当合并自然村,有效保护特色村”的思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2016-2017年完成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建设,同步推进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整县试点工作,到2018年底80%以上布点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实现。

因地制宜加快中心村建设。坚持一切以农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集镇社区型、产业带动型、田园风光型”三种模式建设中心村。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统筹推进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电信、环保、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心村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统筹建设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与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相结合,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实行“一站式”服务。积极发展农村社区治安、社区保洁等互助服务,适当配备警务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到202080%的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要求,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实施绿色发展行动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加强环境保护与修复,推进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开发,继续维护与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争创国家级森林城市和一批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打造“花海田园城,满眼皆风景”的生态文明新家园。

推进污染综合防治。落实《砀山县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砀山县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细则》,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大战役。加快重点行业企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建设,全面完成重点行业、区域、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加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实现城市PM2.5检测与控制全覆盖。推进国省道道路扬尘污染治理。组织实施县境内主要纳污河流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和项目,加快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力争扭转水质情况,主城区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持续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实现饮用水源安全保护全面达标;继续加强城乡饮用水源地的规划,推进建设黄河故道岳庄坝水库备用水源地地表水综合利用,结合南水北调工程,优化配置饮用水的水量水质。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企业退城进园,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加强对城镇污水管网配套建设,确保城镇生活废水得到有效处理和处置。严格落实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启动县域土壤环境污染状况普查,建立污染源数据库,实施差异化管理,稳步推进污染场地修复工作;加强环境管理及执法工作,强化空间布局,严格产业准入,规范废物处理处置,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土壤的污染。

专栏14  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加快实施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等项目,提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容量,全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实施苗城河、阚沟、大沙河、陈庄沟、利民河、顺堤河、古黄河和复兴河等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组织实施城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开展砀山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强化截污纳管工程建设,完成全县乡镇规划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实现全县乡镇所在地污水收集管网全覆盖,2020年前乡镇所在地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分类、分级管控措施;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项目;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发挥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和能效“领跑者”制度,开展节能示范城市建设和节能试点单位创建。开展工业、建筑等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提升行动。加快绿色建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施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开展低碳发展试点示范创建,力争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城镇、园区和社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城市创建,推动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大宗固体废弃物、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完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机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构建便民利民的回收网络,开展智能回收试点、回收分拣集聚区建设试点等。

专栏15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工程

推进低碳发展试点、循环经济试点、垃圾分类处置及再生利用三个重大专项建设。加快全面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实施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推进县正源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回用水平,加强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加强对重点行业废弃物排放的监管,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产品的再制造。加快建立并完善全县各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新建26个压缩垃圾中转站(现有6个),以满足砀山县生活垃圾处理需要。

专栏16  绿色美好家园建设工程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城镇园林绿化提升、森林城市和城镇创建、绿色建筑推广、绿色乡村建设五个重大专项建设。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积极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40%;推进生态社区、绿色农村建设,新建小区生态建筑和生态小区比例达95%;海绵城市面积达到城市建设区面积的10%;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0%

统筹推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生态文化旅游、特色林产业五个重大专项建设,创建一批绿色产品、有机农产品基地和绿色园区。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统筹推进水林田河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建设县域生态廊道、防护绿带、景观绿地,增加城乡绿量。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加强公益林建设。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行水域占补平衡。抓好地下水资源保护和超采区综合治理。积极创建湿地风景名胜区,积极争取国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保护生物多样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专栏17  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

推进绿色生态屏障、湿地保护与恢复、水土流失综合整治三个重大专项建设。以“护林、护河、护地、护环境、防污染和气象监测”为建设重点,打造坚固生态屏障。建设城市生态廊道、防护绿带、景观绿地,增加城乡绿量。加快水源涵养林、生态林建设,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序实施退耕还林,加强林地和湿地的管护和恢复。重点推进砀山县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防范水土流失。支持创建湿地风景名胜区,积极争取国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到202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7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

专栏18  生态文明风尚塑造工程

推进实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能源结构优化、节能环保产业壮大等工程;开展绿色低碳产品推广、绿色照明等重点工作,引导绿色消费,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完善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积极推进充换电站(桩)设施、可再生能源发电建设项目等。

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制度体系。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探索建立覆盖森林、湿地、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加大对各类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争取国家对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政策。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格实施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建立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评价制度。建立企业违法排污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记录和违法排污黑名单制度,探索建立环境行为信用评价与信贷联动机制。积极参与排污权核定交易,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健全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区域联防联治新机制。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制度、生态环保督查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完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指标考核权重。

五、实施开放发展行动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激活内力、借助外力与创新活力有机结合,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扩大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推动跨越崛起。

构建优势突出的现代综合通道。以节点型、功能性、网络化互联互通设施为重点,全面推进铁路、公路、空路、电路、气路、网路、商路建设,加快构建紧密衔接国家“三大战略”的现代综合通道。以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中心和全国果蔬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为目标,加快完善高效便捷、立体互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发展集疏运和多式联运体系,推进形成高品质的快速运输网和广覆盖的基础运输网。加强与周边城市衔接协作,推动提升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专栏19  现代综合通道建设工程

铁路。完善砀山高铁站配套设施建设,在主城区及周边建设一批综合交通枢纽站场,谋划建设徐州-砀山-商丘城际铁路或高速公路、“合肥-淮北-砀山-菏泽”高速铁路,努力实现铁路与公路、航空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便捷换乘与转运,构建对省城合肥2.5小时辐射圈、对徐州市、宿州市1小时辐射圈。

公路。着力实施G237S101北段、S223砀山段等道路改造工程,开工建设S401、东升南路、健康路下穿陇海铁路扩孔,构筑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按照“四好农村路”的要求,优先推进撤并建制村道路硬化建设,消除断头路、等外路和无铺装路面,逐步建立健全乡村互联路网体系,全面提升县乡公路等级,保证每个行政村都有一至二条不低于4.5米宽的乡村道路。

空路。以砀山通用机场为载体,发展森林防火、播撒农药、航空吊装、航空摄影、人工降雨、抢险救灾、气象探测、科学实验、教学训练、文化体育等新兴业态。引进航空业知名企业,发展航空材料、小型航空器加工、无人机等高端制造业。加快航空小镇建设,努力打造中心机场圈、商业服务圈、制造配送圈、旅游产业圈等多功能复合型产业的临空产业园。

网路。抢抓国家“三网融合”试点机遇,重点加快建设城市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加强信息资源平台的整合与建设,逐步实现信息网络到社区、进家庭,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鼓励电信企业与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积极配合、平等协商,做好IPTV传输系统与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对接,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三网融合相关业务的应用。加大对三网融合产品和业务政府采购力度,引导全社会开发信息资源,促进内容产品创新和业务形态创新。

商路。完善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砀山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商落户砀山。深化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订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创新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加强电商专业人才培训。到2020年,全县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过60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50%以上。加快砀山物流园区建设,建设智能物流信息平台,依托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一批货运枢纽型和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形成县、镇、村三级物流网络。

电路。加快建设砀山县电网工程,新建赵堤口220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朱楼(高铁新区)、良梨、程庄和砀城110千伏变电站共4座,新建赵楼、杨庄寨、曹庄、玄庙和权集35千伏变电站共5座,新建35千伏线路28条、改造35千伏线路9条,改建10千伏线路78条,改建公变台区860台。加大智能电网建设和城乡电网改造,扩大电网承载负荷,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提升电力供应水平。推进光伏分布式发电站和地面电站建设,建设村级光伏电站60座、用户光伏电站10000户。

气路。积极争取引进西气东输五线,推进城市气化工程,形成多气源供气的格局。完成输气管道建设,规划建成中压管道300公里,推进LNG站建设,提高城市燃气储备和供应能力。到2020年,加快实施集中供热工程和热源厂建设,努力扩大集中供热覆盖面,力争覆盖主城区及部分中心镇。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布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区、黄淮海经济圈建设,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全面推进产业、交通、旅游、环保、人才等方面对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注重借势借力,围绕“四大工程”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突出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创优投资环境,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构建“大招商”格局,五年累计完成招商引资1300亿元。强化项目带动,始终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健全项目落地推进机制,提升项目服务水平。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到2020年,建成2-3个县级人才高地,引进和培育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发展繁荣商贸业和金融业。围绕方城核心区、高铁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板块和七彩世界城市综合体、汽博城、帝景水岸商业区、不夜城华润苏果大型连锁超市、徽商光彩大市场、红星美凯龙等项目建设,打造方城核心商业圈、高铁新区商业圈、环城河商业圈、政务新区商业圈,提升改造传统商贸业。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加强政银企担对接,扩大信贷投放。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争取国内外金融业来砀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各级金融机构向镇(园区)延伸,降低贷款门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快金融一条街及城乡金融机构网点建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抓好多种服务业态培育,支持社会力量投入社区服务、健康养老、家政服务、娱乐休闲、体育健身等服务业态,满足多层次、多元化消费需求。

六、实施共享发展行动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以共建共享为核心,以实施民生工程为重要抓手,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注重机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全体居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让人民群众物质更富足、精神更富有、生活更幸福。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精准扶贫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全力实施“3118”行动计划。实施特色产业脱贫、光伏脱贫、乡村旅游脱贫、搬迁改造脱贫、电子商务脱贫、就业创业脱贫、教育脱贫、健康脱贫、生态保护脱贫、社会兜底脱贫十大举措,确保户增收、人脱贫;推进农村道路畅通、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人居环境提升、村集体经济增收、农村信息化建设、乡风文明提升、金融扶贫、社会帮扶、强基固本十大工程,确保村出列、县摘帽。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激发内生动力,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完善脱贫攻坚责任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完善巩固脱贫后续计划和保障措施,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依托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建设村级电商扶贫驿站,逐步形成“一村一品”、“ 一镇一业”产业格局。

专栏20  脱贫攻坚工程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实施脱贫攻坚相关工程,确保36002户贫困户稳定增收、67528人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强力推进贫困村道路、水利、电网、信息化、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采取融资建设、驻村帮扶、社会捐资扶贫等多种形式扩大村级集体光伏电站规模,建设光伏电站62.6MW;支持徽商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在重点镇(园区)设立网点,完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全面落实扶贫再贷款利率优惠政策,重点支持贫困村(社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创业就业。依托本地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采取以水果、瓜菜种植业为主,畜牧养殖业为补充的种养业脱贫思路,到2018年,全县60个贫困村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实施贫困家庭学生精准资助,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努力扩大贫困家庭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增加转移支付等方式,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发展乡村旅游,以建设旅游示范村、兴办农家乐、兴建农家客栈、发展旅游商品加工为抓手,通过农民的普遍参与,达到旅游富民的目的;积极开发贫困劳动者就业岗位,开展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围绕生态保护脱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等脱贫攻坚工程,开发农村保洁、保绿、保安、护林、护路等辅助性岗位;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补贴标准,让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者至少掌握1项致富技能;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制度,健全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专栏21  村级电商扶贫驿站建设工程

积极探索精准扶贫的新路径、新模式,发挥电商在扶贫中的作用,在各贫困村至少培育一个村级电商扶贫驿站,2017年底60个贫困村全部建成,2018年扩展到非贫困村。

利用“互联网+”,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围绕重点突破,发展“电商+特色种植业”经济,主要以水果、食用菌、瓜菜、中药材等种植业为主;发展“电商+林下”经济,依托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发展“电商+手工业”经济,选择塑料编织、柳编、梨木梳子、梨膏熬制等增收效益较快的手工业进入驿站;发展“电商+乡村旅游”经济,深入挖掘梨树王、黄河故道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扶贫“爱心网市”, 建立以销售贫困户产品为主的电商扶贫网上超市;培育特色扶贫农产品品牌,重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砀山酥梨”“亲菇”“亲耳”“梨园鸡”“梨园鸭”“梨园鹅”等品牌;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绿色通道,促进贫困户增收。

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实施33项民生工程,提高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不断提高群众收入。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合并实施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和农村困难群众居住安全问题。

专栏22  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工程

实施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基层干部队伍、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等七大群体就业创业激励计划,实施就业促进、职业技能提升、托底保障、财产性收入开源清障、收入分配秩序规范、收入监测能力提升等六大支撑行动。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就业规模,到2020年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促进就业更加充分,不断优化就业结构,稳步提高就业质量。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收入分配格局持续优化,区域、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中等收入比重上升,共建共享的格局初步形成。

专栏23  社会保障全覆盖工程

着力推进服务业从业人员、中小微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加社保保险,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实施全面参保登记计划。鼓励城乡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开展省级医养结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建筑业等高风险行业工伤保险扩面专项行动,积极推进公务员和参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工作,探索建立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伤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建立更加便捷的转移接续机制。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战略,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争创省级教育强县。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健康砀山”建设。强化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力争县人民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加大卫生投入,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卫生执法监督所、砀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强化食品药品市场监管,争创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

专栏24 健康砀山建设工程

积极开展城乡环境提升工程,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优化人居环境,切实提高环境质量。深入开展“健康进万家”活动,围绕“健康知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推广、健康环境促进、健康服务提升”四大行动,实施“健康学校,健康机关、健康企业、健康促进医院、健康餐厅、健康家庭、健康社区、健康村庄”八大创建。实施公立医院“创新型、活力型、平安型、满意型”四型医院创建、民营医疗机构“ABCD”四级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四年提升计划”和“双考核、双评比”,实施“名医培养、天使成长、专科创优”三大计划。推进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产科和儿科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县儿童医院项目规划和县妇幼保健院建设。加强中医服务能力建设,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推进县中医院建设三级乙等中医院,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深入推进“实施健康脱贫、打造健康乡村”计划,落实“五免两降四提高一兜底”组合政策,实施“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医保制度改革,实行“临床路径+按病种付费”制度改革,推进“三保合一”。发展健康产业,促进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的五大融合,推进医养融合,建设健康旅游基地,壮大健康食品产业。

扩大公共文化供给。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科学创新精神,倡导全民阅读,全面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三馆”(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提升镇文化站标准,达标升级。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加快七彩世界综合性文化一条街、梨花街、墨然书画培训基地、黄河故道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东湖假日酒店文化项目和薛楼板材园区文化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形成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业示范、聚集、展示和交流产业链,打造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心,打造独具特色的砀山文化品牌产业。深度挖掘酥梨文化、帝王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特色文化产业,大力扶持书画、戏曲、武术、民间艺术实现产业化,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精选优势项目,大力发展既有砀山特色、又具时代气息的演艺娱乐业、现代传媒业、工艺美术业、文化旅游业、武术体育业、印刷物流业、广告会展业、动漫游戏业等主导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提升文化市场整治与监管实效。

专栏2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程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加强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明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贯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建设一批彰显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公园、主题广场,潜移默化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大对道德模范、美德少年评选力度,学习宣传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推动形成评好人、学好人、做好人的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按照新标准、新要求继续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促进民众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专栏26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

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强化公共信用信息征集和共享,制定砀山公共信用信息目录,推动信用信息共享;推动信用示范园区建设,扩大信用产品和服务创新应用,培育信用服务机构,建立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和信用交流合作。到2020年,社会信用规章制度基本建立,以公共信用信息为基础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基本建成,信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信用监管体制基本健全,信用服务市场体系基本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作用有效发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社会诚信意识普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信用环境显著改善,市场和社会满意度大幅提升,“诚信砀山”建设跃上新台阶。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推行阳光信访,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健全利益协调、保护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作用,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和基层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站)建设。全面推进“法治砀山”建设,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宣传,提高全民法治意识。持续深化“平安砀山”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六张网”建设,推进打防管控一体化、网上网下一体化,增强治安防控体系活力。完善应急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切实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专栏27  平安砀山建设工程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推进乡贤、“两代表一委员”、律师等参与化解矛盾纠纷制度,继续做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涉稳问题清单、维稳信息预警登记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深入开展平安县、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社区)、平安单位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县乡村三级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运行机制、规章制度,整合各种资源力量,真正发挥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作用。推进平安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平安建设信息化综合平台。坚持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社区,深化基层组织建设,逐步推广网格化管理工作,夯实平安建设根基。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事关砀山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县委县政府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五大发展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加强整体谋划,统筹推进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具体承担协调落实领导小组议定的各项任务和日常服务工作。每项发展行动分别成立专项推进小组,由县委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副组长,推进小组办公室设在牵头部门,具体承担行动实施方案的确定、协调落实和日常服务工作。

(二)强化环境保障。加强对勤勉做事干部的关心爱护,营造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激励广大干部放手放胆、敢作敢为,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做好舆论引导、政策解读等工作,及时宣传推广推进五大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典型经验,营造全社会支持、推动“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三)严格督查考核。加强对工作推进、任务落实、发展成效的跟踪督查和考核评估,把推动五大发展情况纳入对各镇(园区)、县直各单位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适时组织“五大发展见行动”巡回观摩,加大奖惩问责力度,确保任务落地生根。

各镇(园区)、县直各单位要围绕“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和配套实施办法,把每项任务层层分解、细化量化、明确进度,变成可操作、可考核、可追责的工作内容,并积极履职尽责,推动“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中共砀山县委办公室                                                                                                                                 2017  日印发